破茧成商:AI工程师的创业蜕变与自我重塑
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工程师,我曾以为技术就是一切。只要模型准确率高、算法效率优、代码结构清晰,就能解决现实中的绝大多数问题。但当我决定从大厂走出来,踏上创业之路时,我才意识到,技术只是起点,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此。 2025AI生成图像,仅供参考 创业初期,我试图用工程思维解决所有问题:用户需求不清晰?那就做一个问卷系统,用聚类算法分析;产品转化率低?那就优化推荐逻辑,提升精准度。然而,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重击——用户不会因为你用了Transformer还是图神经网络而买单,他们只关心产品是否解决了他们的痛点。 我开始意识到,技术是工具,而不是目的。创业需要的是对市场的敏感度、对用户情绪的理解,以及与投资人沟通的能力。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代码世界,去见客户、谈合作、写BP、做路演。那些曾经让我觉得“不专业”的销售话术,现在成了我每天都要练习的日常。 这个过程很痛苦,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。我学会了用商业语言描述技术价值,也学会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优先级判断。我开始理解,AI工程师创业不是把技术搬进市场,而是一次彻底的自我重塑——从“解决问题”的执行者,变成“定义问题”的决策者。 团队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以前我只需要对代码负责,现在却要为整个团队的方向和节奏负责。我开始学习如何激励不同背景的成员,如何在不确定中保持信心,如何在失败后快速调整方向。这些能力在工程师时代几乎从未被训练过,却在创业中变得至关重要。 我也曾怀疑过自己是否适合这条路。毕竟,从写算法到谈融资,跨度之大远超想象。但正是这种“破茧”的过程,让我看到了技术之外的广阔世界,也让我明白:AI的价值,不在于它多聪明,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服务于人。 如今,我依然保持着工程师的严谨,但也在不断磨练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沟通能力。创业不是放弃技术,而是让技术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。如果说AI是一只茧,那么创业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——痛苦、挣扎,但最终飞向更辽阔的天空。 (编辑:91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